香港想的华丽泡沫到W联网转身3梦数码从互港
站在数码港二期办公室窗前,我望着维多利亚港穿梭的货轮出神。这些钢铁巨兽日复一日地往来,就如同香港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经济脉搏。不远处,数码港第五期的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——这里正在书写香港科创产业的新篇章。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,我亲眼目睹了数码港这20多年来的变迁。记得1999年刚开始建设时,大家都期待它能成为"东方硅谷"。可惜命运弄人,就在数码港即将竣工的2004年,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整个科技行业陷入低谷。 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告诉我,当时香港错过了调整的黄金时期。"我们的金融和房地产太发达了,"他无奈地说,"就像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,反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。" 但现在,Web3的浪潮给了香港第二次机会。去年政府发布虚拟资产政策宣言后,数码港迅速成立Web3基地。短短半年多,这里就聚集了190多家Web3企业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态。 漫步数码港园区,最让我惊叹的是这里的硬件设施。20年前建造的玻璃长廊至今仍充满未来感,更不用说那个号称"25年不过时"的网络基础设施。但真正吸引创业者的,是这里独特的创新生态。 我特别喜欢数码港商场里的展示区。上周就看到一群小学生围着一个链游展台叽叽喳喳,而隔壁就是AI项目的演示。这种"大杂烩"式的展示恰恰体现了数码港的理念——让Web3自然地融入数字生活。 任景信说他们不做"强推式"的撮合,而是通过各类活动创造相遇的机会。"就像HashKey拿牌照,"他举例道,"我们不会直接帮忙,但会提供与监管机构对话的平台。" 不过,想进入这个"科创俱乐部"可不容易。我认识的一位创业者Jack已经提交了三次申请,还在等待。申请表格不仅要全英文撰写商业计划,还要参加路演。 数码港的评审标准相当严格:市场可行性占30%,团队能力20%,业务扩展性20%,产品实用性20%,创新性10%。但成功入驻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110万港币的分阶段资助,还有宝贵的办公空间。 来自杭州的链游公司负责人告诉我:"这里最值钱的是资源网络。上周在咖啡厅偶遇的一位投资人,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顾问。" 看着夕阳下仍在施工的五期工地,我突然理解了数码港的意义。它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群,更承载着香港经济转型的希望。从金融之都到科创中心,这条路或许漫长,但至少现在,Web3给了香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。 正如一位入驻企业CEO说的:"在香港,我们既要面对全球最严苛的监管,也能享受最开放的市场。这种张力反而催生了最好的创新。"这或许就是数码港最大的魅力所在。错失互联网,拥抱Web3
搭建舞台,让创新者唱戏
严选入局者,打造优质生态
写在最后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东南亚巨头Grab跨界Web3:打车App里玩转NFT的新尝试
- 黄金交易警示:当市场波动让你如坐针毡,这份操作指南请收好
- 比特币挖矿行业2025年夏季全景扫描:机遇与挑战并存
- 如何巧妙降低波场链转账成本?这两个创新方案值得一试
- 地下美元经济暗流涌动:新兴市场如何玩转稳定币套利游戏
- 加密货币大震荡:谁在收割?谁在抄底?
- Lombard能否打破比特币生态的孤岛效应?
- 深夜解读:降息浪潮下的比特币何去何从?
- 一位大学教授的Web3安全创业传奇:顾荣辉用数学思维重塑行业标准
- 加密市场周报:以太坊、XRP创下里程碑,传统金融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
- 比特币抄底时机分析:关键支撑位与市场情绪解读
- 市场迷局:传统资金驱动的牛市还能走多远?
- 特朗普政府如何重塑美国加密监管版图?
- 当衍生品变成主角:警惕那些被杠杆扭曲的市场狂欢
- 币市惊魂五日:比特币摇摇欲坠,这次真的不一样吗?
- 币圈日记:8.24比特币与以太坊行情手记
- Layer1争夺战白热化:金融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入局?
- 企业融资革命:如何借力传统机构玩转RWA代币化?
- 巨头争相入场!为什么SOL突然成了香饽饽?
- 深度对话:一位资深投资人眼中的加密货币投资新趋势
- 搜索
-